诗经击鼓(诗经击鼓原文)

新原 2025-01-21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诗经·邶风·击鼓》原文及赏析

《诗经·邶风·击鼓》是《诗经》中一篇典型的战争诗。为先秦时代邶地华夏族民歌。全诗共五章,每章四句。前三章征人自叙出征情景,承接绵密,已经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后两章描写战士间的互相勉励、同生共死,令人感动。下面由我给大家整理了《诗经·邶风·击鼓》原文及赏析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诗经·邶风·击鼓》原文及赏析

【原文】

击鼓其镗①,踊跃用兵②。土国城漕③,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④,平陈与宋⑤。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⑥,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⑦,与子成说⑧。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⑨,不我活兮。于嗟洵兮⑩,不我信兮。

【注释】

①镗:击鼓的声音。

②兵:刀枪等武器。

③土国:国中挑填混土的工作。

④孙子仲:人名,统兵的主帅。

⑤平:和好。

⑥爱:语气助同,没有实义。

⑦契阔:离散聚合。

⑧成说:预先约定的话。

⑨于嗟:感叹词。阔:远离、

⑩洵:远。

【赏析】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诗经中可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媲美。一个是庶民对妻子的誓言,一个是庶民对心仪女子的求爱,一个忧伤一个愉悦,都是非常朴直的表达。先秦的人活得更亲近 自然 ,更天性,高兴了唱不高兴也唱。中国最早的诗歌不是写在纸上四平八稳的,都是唱出来的。飞流直下的跌宕起伏,珠玉落银盘的清脆响亮。

但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怎及“死生契阔”苍凉沉郁?在那首诗里,与伊人即使对 面相 隔,也只是凡尘的一条河,只要有勇气,还是可以渡过河洲去试着亲近心上人的。

世事在生死之间时,人即使身不由己也还有一丝转圜和补救的余地,然而一旦生死相隔,即使有再大的愿心也无能为力了。《击鼓》传达的就是这种生死相隔的无可奈何。

男女相悦是如此天经地义。一棵树上不可能只结甜而大的果子,也有干瘪酸涩的,因此无论喜悦悲哀都要学会顺然承受。

鲁隐公四年(公元前719年)夏,卫联合陈、宋、蔡共同伐郑。击鼓其镗,踊跃用兵。一场战争打响,他是主战国队伍里的一个小兵,踏上茫茫 征途 。无能为力。每个人都无法逃脱,从将领到士兵,所有人都是受害人,背井离乡,告别家人,放逐到千里之外,而死亡,那本就不能确定何时出现的流星,在战场上,更不知何时陨落。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如何的依依不舍的离去,你能够了解吗,我非常羡慕那些能为我们的王挖土筑城的人。他们的确是非常辛苦,但是当他们做工做到夜晚,非常劳累的时候能够回家。

即使即使,每天吃的只是野菜粗粮,那晚野菜汤也是一家人一起用力的,熬出这碗汤,然后耐心的煨着,在夜幕降临的时候,点着烛火等着他回来。

而我必须,要远涉千里去赴那死亡的盛宴。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当我们不能回头的时候,只能继续往前走。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如此的眷恋人世,即使它百般疮痍。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现在请你原谅我,无法做到这誓言。生死的距离太遥远,我们别离太长久,不是我不想遵守誓约。

《击鼓》的忧伤弥漫了整部《诗经》,卫国的风,千年不息的吹,吹红了我们的眼睛。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首最悲哀的诗,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可我们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好像我们自己做得了主似的。

在,我伸出手的时候,我可以看见你同时伸出的手吗?不要早一步,也不要晚一步。这人世最甜蜜最苍凉的誓言,你愿意同我一起尽心去完成吗?

不奢望做得了主,只是卑微地希望尽些人事——曾与你指尖相碰,也好过一无所有。

《诗经·邶风·击鼓》读解

在家伺候公婆养育子女的妻子心有怨尤,在外从军打仗的征夫同样心怀幽怨。原来无论男女,两情相依,两心相许,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在从军打仗不知为哪般之时,身上的铠甲刀枪便成了沉重的枷锁镣铐。一旦身死疆场,还不知魂儿变成了谁家的鬼。

对平民百姓而言,除非国难当头匹夫有责之外,相见以兵刃,全都是肉食者谋之的神仙事。肉食者偏偏把受苦受难卖命送死恩赐给小民百姓,能不有怨尤吗?看看中国古代的诗史,诉说征夫怨妇哀愁的歌诗如汗牛充栋,不可胜数,蔚成奇观。这足以说明神仙打仗百姓遭殃的悲剧实在大多了。

这让人想到二十世纪西方有个“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人物海明威。此君也写过类似中国古代从军打仗的小说,比如《永别了,武器》,主人公受伤之后迷惘不知为谁而战,悟到不知为谁的残酷战争与追求个人幸福是两码事,于是偕了漂亮女护士逃离了肉食者们以为神圣的战场。

如果用这位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文豪的观点来看,中国古代的征夫们的儿女情长,岂不是这世界上最早的“迷惘的一代”!

这可不是自作多情的牵强附会,硬往名人身上靠,说不定也可以说他学的是咱们的祖先呢?(!)平心想来,战场上的刀光剑影、血污尸骨,到底没有老婆孩子热炕头有魅力。虽说好男儿又怎么不可以躬耕事父母,与妻白头偕老呢?

战争的策划者和发动者有他们自己的逻辑,而卖命送死的征夫也可以有自己的追求和怨恨。道不同不相与谋。平民百姓的儿女情长,夫妻恩爱情深,恐怕更能让平常人、平常心(与野心相对立)产生共鸣。因此,也应当为征矢怨唱一曲同情的赞歌。

《击鼓》的全文及详细解释

诗经——《

击鼓

出自《诗经·国风·邶风·击鼓》。一名出征兵士远伐陈宋,久役不得归,怀念妻子,思念妻子之辞。

【原文】:

击鼓其镗,

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

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

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

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

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

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

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

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

不我信兮。

【注释】

镗(tang同嘡):鼓声。其镗,即"镗镗"。

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

兵:武器,刀枪之类。

土国:或役土功于国。或者说在国内修筑土城.漕:地名。

孙子仲:

邶国

将军.

平:和也,和二国之好。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

陈、宋:诸侯国名。

不我以归:即不以我归。

有忡:忡忡。

爰(yuán元):本发声词,犹言"于是"。

丧:丧失,此处言跑失。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

于以:于何。

契阔:聚散。契,合;阔,离。

成说:成言也犹言誓约。

于(xū)嗟(jiē):即"吁嗟",犹言今之哎哟。

活:借为"佸",相会。

洵(xùn):远。

信:一说古伸字,志不得伸。一说誓约有信。

【译文】:

击鼓

声镗镗(震于耳旁),

(将士们)奋勇演练着刀枪。

土墙和漕城修筑正忙,

惟有我随军远征到南方。

跟随孙子仲(行旅奔波),

平定(作乱的)陈、宋二国,

回家的心愿得不到允可,

心中郁郁忧愁不乐,

(我却)身在何方,身处何地?

我的马儿丢失在哪里?

到哪里(才能)将它寻觅?

到那(山间的)

林泉

之地。

生生死死离离合合,

(无论如何)

我与你

说过。

与你的双手交相执握,

伴着你一起垂垂老去。

可叹如今散落天涯,

怕有生之年难回家乡。

可叹如今天各一方,

令我的信约竟成了空话。

【赏析】:

本诗描写兵士久戍不得回家的心情,表达渴望归家与亲人

团聚的强烈愿望。诗从出征南行写起,再写了战后未归的痛苦,

又写了当初与亲人执手别离相约的回忆,

一直到最后

发出强烈

的控拆,次第写来,脉络分明,而情感依次递进。叙事中推进

着情感的表达,抒情中又紧连着情节的发展,相得益彰,而自

然天成。

诗经击鼓原文翻译赏析

诗经·邶风·击鼓: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译文如下:击鼓的声音咚咚震响,兵将们奋勇操练。留在国内的人修筑漕城,只有我向南方行去。跟随孙子仲,平定陈、宋两国的纠纷。不让我回家,使我每天忧心忡忡。人在哪里?马跑失在哪里?到哪里去寻找它?在山间林下。生死聚散,我曾经对你说,拉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唉,这么长时间了。我无法与你相会。唉,这么远的距离,我的誓言不能履行。

全文解析:这是一篇典型的战争诗。描写诗中主人公因为战争的缘故,有家不能回,思念家妻子,借诗宣泄自己对战争的抵触情绪。第一章述说卫人救陈,平陈宋之难,叙卫人之怨。最后一句“我独南行”,写出主人公的个人不满情绪,这是全诗的线索。诗的第三句“土国城漕”,虽然也是劳役,但是在国内,南行救陈,远途跋涉就更艰苦了。

第二章“从孙子仲,平陈与宋”,承接前文“我独南行”。诗中后两句“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又写出了主人公的情绪,“平陈与宋”之后“仍然不让我回家,我心中忧虑”。

第三章似乎是写了路上一个小插曲,马走失了,找马。

第四章“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携老。”这几句诗是诗中的点睛之笔。也是我们后人最为熟悉的几句名句之一。抒发了诗中主人公对于妻子无限的思念之情。这几句诗的意思就是说,“我曾经对你说,我要拉着你的手,与你一起变老,生死不相离”。

第五章就是感叹了,我曾经对你许下的诺言,如今,时间这么久了无法相聚,路途遥远,更是无法履行我的诺言。

这首诗的一条主线就是主人公的“怨”。诗人报怨战争,报怨征役无归期,报怨战争使自己失去了幸福的生活,甚至可能丢掉性命。全诗也真实地反映出了战争中将士真实心情。

《诗经 邶风 击鼓》的全诗是什么?

应该是《国风·邶风·击鼓》,出自《诗经》。

原文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国风·邶风·击鼓》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典型的战争诗。这是一位远征异国、长期不得归家的士兵唱的一首思乡之歌。全诗共五章,每章四句。

前三章征人自叙出征情景,承接绵密,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后两章描写战士间的互相勉励、同生共死,令人感动。此诗描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无以复加。

其中,描写战士感情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后世也被用来形容夫妻情深。

扩展资料:

白话译文

战鼓擂得震天响,士兵踊跃练武忙。有的修路筑城墙,我独从军到南方。

跟随统领孙子仲,联合盟国陈与宋。不愿让我回卫国,致使我心忧忡忡。

何处可歇何处停?跑了战马何处寻?一路追踪何处找?不料它已入森林。

一同生死不分离,我们早已立誓言。让我握住你的手,同生共死上战场。

可叹相距太遥远,没有缘分重相见。可叹分别太长久,无法坚定守誓言。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背景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鲁隐公四年(公元前719年),卫国公子州吁(前人亦称“卫州吁”)联合宋、陈、蔡三国伐郑。此说由《毛诗序》首倡:“《击鼓》,怨州吁也。”“卫州吁用兵暴乱,使公孙文仲将而平陈与宋,国人怨其勇而无礼也。”

郑笺以《左传·隐公四年》州吁伐郑之事实之。鲁隐公四年(公元前719年)夏,卫联合陈、宋、蔡共同伐郑。许政伯认为是指同年秋,卫国再度伐郑,抢了郑国的庄稼。这两次战争间有兵士在陈、宋戍守(《诗探》)。

另一种是清代姚际恒《诗经通论》提出的“鲁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年),卫穆公出兵救陈”说:“此乃卫穆公北清北之盟,求陈为宋所伐,平陈、宋之难,数兴军旅,其下怨之而作此诗也。”

姚际恒以为《毛诗序》所说“与经不合者六”,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而被晋所伐之事。清代学者方玉润《诗经原始》认为是“戍卒思归不得之诗也”。今人多以为姚说较为合理。不管是哪种背景,可以肯定的是:此诗反映了一个久戍不归的征夫的怨恨和思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风·邶风·击鼓》

诗经击鼓原文及翻译拼音注释

诗经击鼓原文及翻译拼音注释如下:

guó fēng · bèi fēng · jī gǔ

国风·邶风·击鼓

jī gǔ qí tāng , yǒng yuè yòng bīng ;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tǔ guó chéng cáo , wǒ dú nán xíng 。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cóng sūn zǐ zhòng , píng chén yǔ sòng ;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bù wǒ yǐ guī , yōu xīn yǒu chōng 。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yuán jū yuán chǔ ? yuán sàng qí mǎ ?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

yú yǐ qiú zhī ? yú lín zhī xià 。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sǐ shēng qì kuò , yǔ zǐ chéng yuè 。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zhí zǐ zhī shǒu , yǔ zǐ xié lǎo 。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xū jiē kuò xī ! bù wǒ huó xī !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xū jiē xún xī ! bù wǒ xìn xī !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译文:

战鼓擂得震天响,士兵踊跃练武忙。有的修路筑城墙,我独从军到南方。

跟随将军孙子仲,要去调停陈与宋。长期不让我回家,使人愁苦心忡忡。

安营扎寨有了家,系马不牢走失马。叫我何处去寻找?原来马入树林下。

一同生死不分离,咱们誓言立心里。我曾紧握你的手,到老和你在一起。

叹息与你久离别,再难与你来会面。叹息相隔太遥远,难以实现我誓言。

相关文章

诗经击鼓(诗经击鼓原文)

《诗经·邶风·击鼓》原文及赏析 《诗经·邶风·击鼓》是《诗经》中一篇典型的战争诗。为先秦时代邶地华夏族民歌。全诗共五章,每...

经典美文 2025-01-21 阅读 评论0

红色故事读后感(红色故事1000字左右)

红色经典书籍《红岩》读后感【5篇】 《红岩》优秀读后感1 她的生命,宛如春茶,越是在滚烫的热水中煎熬,越是在逆境与挫折中磨炼,就越...

经典美文 2025-01-21 阅读1 评论0

爱国教育(爱国教育演讲稿)

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 1、爱党爱国爱人民。了解党史国情,珍视国家荣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好学多问肯钻...

经典美文 2025-01-21 阅读0 评论0

经典美文(经典美文欣赏50篇)

经典美文摘抄 1、终于明白,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那些邀约好同行的人,一起相伴雨季,走过年华,但有一天终究会在某个渡口离散。红尘陌...

经典美文 2025-01-21 阅读1 评论0

人民的公仆(做好人民的公仆)

人民公仆有哪些人? 1、李夏,绩溪县荆州乡党委书记,抗台防台的英雄;李龙生,海南省人民政府网的模范扶贫干部;杜景柏,江西政法网的因...

经典美文 2025-01-21 阅读0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