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通(王通林简历)

瑜泽 2023-09-01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王通的弟子有哪些

王通的及门弟子多达千余人,较出名的有:学生薛收、温彦博、杜淹等。

王通(584年—617年),字仲淹,又称文中子,隋朝河东郡龙门县通化镇(今山西省万荣,一说山西河津)人,隋朝教育家、思想家。

人物生平:

传说王通15岁时便开始从事教学活动,18岁时有“四方之志”,游历访学,刻苦读书,“不解衣者六岁,其精志如此”。学问大有长进。

隋文帝仁寿三年(603)考中秀才后西游长安,见隋文帝,奏上《太平十二策》,主张“尊王道,推霸略,稽古验今,运天下于指掌”。深得文帝赞赏,但下议公卿时却被冷落排挤县通化,遂作《东征之歌》,抒发了怀才不遇的心情。

此后,虽被任命为蜀郡司户书佐、蜀王侍读,但不久便因对朝廷失去信心而辞官归乡,只将兴王道之志付诸于续述《六经》和聚徒讲学的文教事业上去。回乡后,王通首先确定了续述《六经》的计划,决心以古代隐逸贤才为榜样,“退而求诸野”,以著述和教学来为弘扬儒学作贡献。

就这样,王通用了九年的时间著成《续六经》(亦称《王氏六经》),包括《续诗》《续书》《礼论》《乐经》《易赞》《元经》等,共80卷。

王通的名言名句

1、不广求,故得;不杂学,故明。

2、天下未有不学而成者也。

3、志犹学海,业比登山。

4、问则对,不问则述。

5、非君子不可与语变。

6、其名弥消,其德弥长;其身弥退,其道弥进。

7、言不中,行不谨,辱也。

8、焉知后之视今,不如今之视昔也?

9、不以伊尹、周公之道康其国,非大臣也。不以霍光、诸葛亮之心事其君者,皆具臣也。

10、仁生于歉,义生于丰,故富而教之斯易也。

11、居近识远,处今知古,惟学矣乎?

12、君子之于道也,死而后已。

13、君子之学进于道,小人之学进于利。

14、小人不激不励,不见利不劝。

15、自知者英,自胜者雄。

16、强国战兵,霸国战智,王国战义,帝国战德,皇国战无为。

17、居而安,动而变,可以佐王矣。

18、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19、古之文也约以达,今之文也繁以塞。

20、古之史也辩道,今之史也耀文。

21、名实相生,利用相成,是非相明,去就相安也。

22、小人多怨。

23、廉者常乐无求,贪者常忧不足。

24、至人天隐,其次地隐,其次名隐。

25、执古以御今之有乎?

26、舍其所争,取其所弃,不亦君子乎?

27、兴衰资于人,得失在于教。

28、闻难思解,见利思避,好成人之美,可以立矣。

29、大厦将颠,非一木所支也。

30、君子先择而后交,小人先交而后择。故君子寡尤,小人多怨。

31、志以成道,言以宣志。

32、赏一以劝百,罚一以惩众。

33、婚姻论财,夷虏之道。

34、君子可招而不可诱,可弃而不可诱。

35、君子不受虐誉,不祈妄福,不避死义。

36、积乱之后,当生大贤。

37、推人以诚,则不言而信矣。

38、见利争让,闻义争为,有不善争改。

39、必也直而不迫,危而不低,其知命者之所为乎?狡乎逆上,吾不与也。

40、痛莫大于不闻过,辱莫大于不知耻。

41、闻谤而怒者,谗之囮也;见誊而喜者,佞之媒也。

42、爱名尚利,小人哉。

43、内不失真,而外不殊俗。

44、卦也者,著天下之时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也。

45、见利争让,闻义争为,有不善争改。

46、天下有道,圣人藏焉。天下无道,圣人彰焉。

47、知之者不如行之者,行之者不如安之者。

48、多言不可与远谋,多动不可与久处

49、三教于是乎可一矣。

50、天下未有不劳而成者也。

51、富观其所与,贫观其所取,达观其所好,穷观其所为。

52、吾于天下,无去也,无就也,惟道之从。

53、不就利,不违害,不强交,不苟绝,惟有道者能之。

54、君子先择而后交,小人先效而后择。

55、易乐者必多哀,轻施者必好夺。

56、自知者英,自胜者雄。

57、人能弘道,焉知来者之不如昔也?

58、通其变,天下无弊法;执其方,天下无善教。

59、大哉,时之相生也!达者可与几矣。

60、动失之繁,静失之寡。

王符名言名句

王符名言名句

1、和氏之璧,出于璞石;隋氏之珠,产于蜃蛤。

2、德义之所成者,智也;明智之所求者,学问也。

3、养稊稗者仿禾稼,惠奸宠宄者贼良民。

4、父母常失,在不能已于媚子。

5、国以贤兴,以谄衰;君以忠安,以佞危,此古今之常论。

6、贤愚在心,不在贵贱;信欺在性,不在亲疏。

7、夫道成于学而藏于书,学进于振而废于穷。

8、贵富太盛,则必骄佚而生过。

9、民为国基,谷为民命。

10、忠信谨慎,德义之基;虚无诡谲,乱道之根。

11、虽有至圣,不生而知;虽有至材,不生而能。

12、志道者少友,逐利者多俦。

13、夫高论而相欺,不若忠论而诚实。

14、剑不试则利钝暗,弓不试则劲挠诬,鹰不试则巧拙惑,马不试则良驽疑。

15、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

16、知贤之近途,莫急于考功。功成考,则治乱暴而明,善恶信则直。

17、富民者,以农桑为本。

18、礼义生于富足,盗窃起于贫穷。

19、山林不能给野火,江海不能灌漏卮。

20、痛不著身言忍之,钱不出家言与之。

21、虽有玉璞,不琢不错,不离砾石。

22、大人不华,君子务实。

23、凡欲显勋绩扬光烈者,莫良于学矣。

24、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

25、不谄上而慢下,不厌故而敬新。

26、象以齿焚身,蚌以珠剖体。

27、国无常治,又无常乱,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

28、养寿之士,先病服药。

29、积上不止,必致嵩山之高;积下不已,()必极黄泉之深。

30、与狐议裘,无时焉可。

31、人不可以不矣就师。

32、论士必定于志行,毁誉必套于效验。

33、为国者以富民为本。

34、君之所以上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35、无德而贿丰,祸之胎也。

36、富贵未必可重,贫贱未必可轻。

37、苟得其人,不患贫贱;苟得其材,不嫌名迹。

王勃名言名句

王勃名言名句

1、身可辱,而志不可夺。

2、花枝栖晚露,峰叶度晴云。

3、无猖狂以自彰,当阴沉以自深。

4、君臣不相安,天下必亡。

5、天波易谢,寸暑难留。

6、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7、白马高谭去,青牛真气来。

8、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9、物色连三月,风光绝四邻。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青。

10、锦衾夜不襞,罗帷昼未空。歌屏朝掩翠,妆镜晚窥红。

11、渔舟唱晚,响穷澎澧之滨。

12、君王欢爱尽。歌舞为谁容。锦衾不复襞,罗衣谁再缝。

13、泽兰侵小径,河柳覆长渠。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

14、紫雾香烟渺难托,清风明月遥相思。

15、盛年不再得,高枝难重攀。

16、秋夜长,殊未央,月明白露澄清光,层城绮阁遥相望。

17、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18、鱼床侵岸水,鸟路入山烟。

19、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20、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21、共问寒江千里外,征客关山更几重。

22、人生百年,犹如一瞬。

23、穷途唯有泪,远望独潸然。

24、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25、川霁浮烟敛,山明落照移。鹰风凋晚叶,蝉露泣秋枝。

26、共问寒江千里外,征客关山路几重。

27、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连丝。故情无处所,新物从华滋。

28、故人故情怀故宴,相望相思不相见。

29、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0、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31、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32、哀乐不同而不远,吉凶相反而相袭。

33、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34、别路馀千里,深恩重百年。

35、狭水牵长镜,高花送断香。繁莺歌似曲,疏蝶舞成行。

36、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37、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38、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39、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40、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41、落花落,落花纷漠漠。

42、援萝窥雾术,攀林俯云烟。岱北鸾骖至,辽西鹤骑旋。

43、野烟含夕渚,山月照秋林。

44、鸳鸯池上两两飞,凤凰搂下双双度。

45、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

王通名言名句

王通名言名句

1、不广求,故得;不杂学,故明。

2、天下未有不学而成者也。

3、志犹学海,业比登山。

4、问则对,不问则述。

5、非君子不可与语变。

6、其名弥消,其德弥长;其身弥退,其道弥进。

7、言不中,行不谨,辱也。

8、焉知后之视今,不如今之视昔也?

9、不以伊尹、周公之道康其国,非大臣也。不以霍光、诸葛亮之心事其君者,皆具臣也。

10、仁生于歉,义生于丰,故富而教之斯易也。

11、居近识远,处今知古,惟学矣乎?

12、君子之于道也,死而后已。

13、君子之学进于道,小人之学进于利。

14、小人不激不励,不见利不劝。

15、自知者英,自胜者雄。

16、强国战兵,霸国战智,王国战义,帝国战德,皇国战无为。

17、居而安,动而变,可以佐王矣。

18、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19、古之文也约以达,今之文也繁以塞。

20、古之史也辩道,今之史也耀文。

21、名实相生,利用相成,是非相明,去就相安也。

22、小人多怨。

23、廉者常乐无求,贪者常忧不足。

24、至人天隐,其次地隐,其次名隐。

25、执古以御今之有乎?

26、舍其所争,取其所弃,不亦君子乎?

27、兴衰资于人,得失在于教。

28、闻难思解,见利思避,好成一人之美,可以立矣。

29、大厦将颠,非一木所支也。

30、君子先择而后交,小人先交而后择。故君子寡尤,小人多怨。

31、志以成道,言以宣志。

32、赏一以劝百,罚一以惩众。

33、婚姻论财,夷虏之道。

34、君子可招而不可诱,可弃而不可诱。

35、君子不受虐誉,不祈妄福,不避死义。

36、积乱之后,当生大贤。

37、推人以诚,则不言而信矣。

38、见利争让,闻义争为,有不善争改。

39、必也直而不迫,危而不低,其知命者之所为乎?狡乎逆上,吾不与也。

40、痛莫大于不闻过,辱莫大于不知耻。

41、闻谤而怒者,谗之囮也;见誊而喜者,佞之媒也。

42、一爱一名尚利,小人哉。

43、内不失真,而外不殊俗。

44、卦也者,著天下之时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也。

45、见利争让,闻义争为,有不善争改。

46、天下有道,圣人藏焉。天下无道,圣人彰焉。

47、知之者不如行之者,行之者不如安之者。

48、多言不可与远谋,多动不可与久处

49、三教于是乎可一矣。

50、天下未有不劳而成者也。

51、富观其所与,贫观其所取,达观其所好,穷观其所为。

52、吾于天下,无去也,无就也,惟道之从。

53、不就利,不违害,不强交,不苟绝,()惟有道者能之。

54、君子先择而后交,小人先效而后择。

55、易乐者必多哀,轻施者必好夺。

56、自知者英,自胜者雄。

57、人能弘道,焉知来者之不如昔也?

58、通其变,天下无弊法;执其方,天下无善教。

59、大哉,时之相生也!达者可与几矣。

60、动失之繁,静失之寡。

诸葛亮名言名句 纳兰一性一德名言名句 顾炎武名言名句分页:123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王通名言名句苏洵名言名句葛洪名言名句陈寿名言名句班固名言名句戴圣名言名句刘向名言名句左丘明名言名句

本站为你推荐的文章:

致我未来的丈夫再见,有着血缘关系的陌生人有些人在你生命中只是昙花一...人人自以为是钻石大学生,为什么就不敢给自己梦...如何保持年轻和竞争力倾一生,做一事请把春天送给苏菲娅本文标题:王通名言名句

王肃名言名句

王肃名言名句

1、立一爱一自亲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长始,教民顺也;教之慈睦,而民贵有亲;教以敬,而民贵用命。

2、天下之达道有五,其所以行之者三。

3、众之服自此,故听且速焉。

4、是以国无危亡之兆,家无悖乱之恶,父子兄弟无失,而交友无绝也。

5、治天下国家有九经,其所以行之者一也。

6、武仲世称圣人,而身不免于罪,是智不足称也;好言兵讨,而挫锐于邾,是智不足名也。

7、巧而好度必攻,勇而好问必胜,智而好谋必成。

8、人莫不知此道之美,而莫之御也,莫之为也何居?

9、亲一亲之教,尊贤之等,礼所以生也。礼者、政之本也。

10、文武之政,布在方策。

11、吾闻诸夫子,身不用礼,而望礼于人;身不用德,而望德于人,乱也。

12、中人之情也,有馀则侈,不足则俭,无禁则一一婬一一,无度则逸,从欲则败。

13、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14、非道益之谓也,道弥益而身弥损。夫学者损其自多,以虚受人,故能成其满博也。

15、一言而有益于智,莫如预;一言而有益于仁,莫如恕。夫知其所不可由,斯知所由矣。

16、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疾,道前定则不穷。

17、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

18、取人以身,修道以仁。

19、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20、事不终始,无务多业;记闻而言,无务多说;比近不安,无务求远。是故反本修迹,君子之道也。

21、亲交取亲,其忠也;言寡可行,其信乎;长为善士而无犯于礼也。

22、达于情一性一之理,通于物类之变,知幽明之故,覩游气之原,若此可谓成一人矣。

23、设虚器,纵逆祀,祠海鸟,三不智。

24、容易惊觉就容易远离灾难,贪吃食物就容易忘记忧患,这是因为其不同的内心所导致的。

25、在下位不获于上,民弗可得而治矣;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不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不顺于亲,不信于友矣;顺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于善,不诚于身矣。

26、天道敏生,人道敏政,地道敏树。

27、焦侥氏长三尺,短之至也;长者不过十,数之极也。

28、天道成而必变,凡持满而能久者,未尝有也。

29、仁义在身而色不伐,思虞通明而辞不专。

30、是以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31、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

32、身殁言立,所以为文仲也。然犹有不仁者三,不智者三,是则不及武仲也。

33、取其所长,弃其所短。

34、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35、夫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

36、菓属有六,而桃为下,祭祀不用,不登郊庙。

37、圣人因物之一精一,制为之极,明命鬼神,以为民之则,而犹以是为未足也。

38、舟非水不行,水入舟则没。

39、涓一涓不壅,终为江河。

40、效其行,修其礼,千里之外,亲如兄弟。

41、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

42、民既孝于亲,又顺以听命,措诸天下,无所不可。

43、君子以其所不能畏人,小人以其所不能不信人。故君子长人之才,小人抑人而取胜焉。

44、善惊以远害,利食而忘患,自其心矣,而独以所从为祸福。故君子慎其所从。

45、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46、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而改节。

47、无体之礼,敬也;无服之丧,哀也;无声之乐,欢也。

48、此言疾之难忍,急之难行也。

49、以愚者反之。是以非其人,告之弗听;非其地,树之弗生;得其人,如聚砂而雨之;非其人,如会聋而鼓之。

50、故曰所谓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下之至亲也;所谓天下之至明者,能举天下之至贤者也。

51、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52、君子遗人以财,不若善言。

53、祭之日,乐与哀半,飨之必乐,已至必哀,孝子之情也。

54、夫度量不可明,是中人所由之令。

55、是故鞭扑之子,不从父之教;刑戮之民,不从君之令。

56、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损之又损之道也。

57、故君子于为义之上,相疾也,退而相一爱一;小人于为乱之上,相一爱一也,退而相恶。

58、既能成一人,而又加之以仁义礼乐,成一人之行也,若乃穷神知礼,德之盛也。

59、言人之恶,非所以美己;言人之枉,非所以正己。故君子攻其恶,无攻人之恶。

60、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哉?

61、不强不达,不劳无功,不忠无亲,不信无复,不恭失礼。

62、毁人之善以为辩,狡讦怀诈以为智,幸人之有过,耻学而羞不能,小人也。

63、君失之,臣得之;父失之,子得之;兄失之,弟得之;己失之,友得之。

64、商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好说不若己者。

65、南山有竹,不一揉一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

66、庭不旷山,不直地,衣穰而提贽,一精一气以问事君子之道,愿夫子告之。

67、山川之灵,足以纪纲天下者,其守为神;社稷之守为公侯,山川之祀者为诸侯,皆属于王。

68、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6一9、人生有气有魄。气者,神之盛也。

70、夫子之道至大,天下莫能容。

71、知而弗为,莫如勿知;亲而弗信,莫如勿亲。

72、仁者、人也,亲一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73、故自修者,必恐惧以除患,恭俭以避难者也。

74、夫终日言,不遗己之忧;终日行,不遗己之患;唯智者能之。

75、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谓鬼;魂气归天,此谓神。合鬼与神而享之,教之至也。

76、行不效,礼不修,则对门不汝通矣。

77、小人之言,有同乎君子者,不可不察也。

78、以富贵而下人,何人不尊?以富贵而一爱一人,何人不亲?

79、夫自损者必有益之,自益者必有决之,吾是以叹也。

80、君子之修行也,其未得之,则乐其意;既得之,又乐其治。

81、药酒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82、弗学而行,弗思而得。小子勉之。

83、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84、一爱一近仁,度近智,为己不重,为人不轻,君子也夫。

85、祭之明日,明发不寐,有怀二人,敬而致之,又从而思之。

86、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87、行己有六本焉,然后为君子也。

88、舟非水不行,水入舟则没;君非民不治,民犯上则倾。

89、终日言,无遗己忧;终日行,不遗己患。

90、回闻桓山之鸟,生四子焉。羽翼既成,将分于四海,其母悲鸣而送之。

91、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92、贞以干之,敬以辅之,施仁无倦。

93、官盛任使,所以敬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子百姓也;日省月考,饩廪称事,所以来百工也。

94、君之知之,可矣,未若专其道而行其化之善也。

95、见君子则举之,见小人则退之,去汝恶心,而忠与之。

96、是故以富而能富人者,欲贫不可得也;以贵而能贵人者,欲贱不可得也;以达而能达人者,()欲穷不可得也。

97、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

98、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知其地,视其草木。

99、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能成天下国家者矣。

100、君子不急断,不急制。使饮食有量,衣食有节,宫室有度,畜积有数,车器有限,所以防乱之原也。

司马懿名言名句 孙武名言名句 袁枚名言名句分页:123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王肃名言名句荀悦名言名句陆贾名言名句桓谭名言名句扬雄名言名句司马穰苴名言名句戴德名言名句姜子牙名言名句

本站为你推荐的文章:

努力实现目标经典励志故事:他只成功了两次...励志美文:为生命着色致高一新生家长的一封信励志教育:细节决定成败国旗下讲话:认真备考,迎接考...我要加倍珍惜自已激励高三学生的讲话稿本文标题:王肃名言名句

名句作为警示自己的句子,希望以上《王通的名言名句》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如果还想获取更多名句内容可以点击 名言名句 专题。

王通简介

王通,字仲淹,隋绛州龙门(今山西万荣县通化镇)人。生于隋文帝开皇四年( 584年),卒于隋炀帝大业十三年( 617年),享年34岁。王通是隋代山西的一位私人教育家,死后,门弟子私谥为“文中子”。

王通出生在官宦世家,其父王隆,曾于隋开皇初,以国子博士待诏向隋文帝奏《兴衰要论》七篇,“言六代之得失”,颇为隋文帝所称道。王氏家学渊源深厚,王通从小就受到儒学的熏染。《中说·立命篇》有“夫子(指王通)十五为人师”的记载,可见王通少年时即精通儒学,学问极好。

据说在隋文帝仁寿三年( 603年),王通曾经“西游长安,见隋文帝,奏太平十二策,尊王道,推霸略、稽今验古”。但没有受到重用。大约是由于同乡薛道衡的推荐,才被授以蜀郡司户书佐、蜀王侍郎。王通并不满意,所以不久就“弃官归,以著书讲学为业”。

文献载,王通讲学,门人常以百数,唯河南董恒、南阳程元、中山贾琼、河东薛收、太山姚义、太原温彦博、京兆杜淹等十余人为俊颖。后世附会唐初名臣房玄龄、魏征等也是王通弟子,但据考证并不是事实。

王通著有《续书》150篇,《续诗》360篇,《礼论》25篇,《乐论》20篇,《易赞》70篇,《元经》50篇,合称《王氏六经》,共百余卷。年久散佚,传世著作仅《中说》一书,记载王通与门人交游对答之语。由门人薛收、姚义搜集整理,共五卷。

王通上承孔孟,下接韩愈、李翱以达宋代理学,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政治上,他以恢复“王道”为目标,倡导施行“仁政”,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 ;哲学上,致力于探究“天人之事” ,围绕“天人”这个核心,阐述其自然观、发展观、认识论思想,主流是唯物主义的;在文学上,论文主理,论诗主教化之用,论辞主约、达、典、则,这些均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进步意义。

王通----盛世大唐的启明星

        王通-----盛世大唐的启明星

                          文/王德虎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繁盛的封建制国家,政治稳定、军事强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一代英主李世民的文韬武略自然是功不可没,然而他手下众多能人贤士诸如房玄龄、魏征、李靖等也为大唐基业的开创、巩固和发展做出了非凡的业绩而令后世啧啧称道,这些人物的诸多治国思想和治国理念大都源于隋末的一位名儒-----王通。

      王通(584----617),字仲淹,绛州龙门县万春乡(今山西省万荣县通化镇)人,隋朝著名儒家、教育家、思想家。王通年轻时曾面见隋文帝,奏《兴衰要论》献“太平十二策”,未受重用,后来看到隋朝危机四伏,索性绝了仕途,归隐老家靠开馆授徒为生。他学问深广,曾续《六经》,著《元经》《中说》二书,对汉魏以来的传统文化思想进行了总结,标举王道、经世治民,强调学以致用的文学实用论,开创了一种新的儒家道统(河汾道统)。故慕名前来听他讲学的据说有千余人,其间,他拒绝了隋文帝和隋炀帝的数度征召,一意寻求英才悉心教导。房玄龄、魏征、李靖、薛收、杜淹、李勣、杜如晦、姚义、李叔达等人都出自他的门下。而王通通过这批得意弟子,也完成了救社会救国家的历史责任。正如熠世撰联所云:“河汾六经论道贯李唐三百载;将相八鼎力主宰贞观数十年”。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名。“道不在位”是王通政德学识的特有表现形式,同时也质证和解答了“道”与“位”的倚恃与依附关系并非必然。有思想、有学问、有道德、有建树的人,即使不当官、不在位,也同样能够为世人服务,同样能够为社会发展社会文明做出巨大贡献。王通以自己的政治见解和丰富的学识不仅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而且直接影响了隋唐以后的国家管理和政制建设,后世的历史也证明和肯定了王通的政道、思想、学识、贡献。《三字经》中写道:“五子者,有荀杨,文中子,及老庄”,将文中子王通与老庄并列为中国思想文化的“五子”之一,足见其才学之彦、精神之宏、贡献之大。王通对儒、释、道的“三教合一”提出“人心”与“道心”相会同、相统一的新概念和新理论,对宋明理学的缘起与形成产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王通作为一个先贤智慧的集大成者,对中国思想文化的贡献是巨大的、深远的、多方面的。他的《中说》一书中设有王道、天地、事君、周公、问礼、礼乐、述史、魏相、立命、关郎诸篇,其内容之宏福、深广,几乎是对隋之前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爬梳与总结。在立人、问政、治世、弘德诸方面,都有精辟、深刻、新颖的见解,确实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契机性作用。他提出的“王道”、“仁政”、“经制”、“亲民”等主张,多为隋唐及其以后的政制所采纳和践行。他对天人关系的理解和诠释,也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精神。既认为天的本质是客观自然,又主张人应在顺应自然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自然,此中无不具有关联性、变化性和对立统一关系。正因为有了他的《太平十二策》,才有了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有了他的“文以济义”说,才有了韩愈的“文以载道”说;有了他的“元命可作,多福可求”论,才有了人定胜天的思想观念;有了他的“三教合一”论,才有了儒、释、道的融会与创新;有了他的“存道心,防人心”之说,才有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念。正如他在太极殿对隋文帝和满朝文武所说:

“得人才者得天下,

道德为轴帝天下,

施仁政者安天下,

顺民心者定天下,

公而忘私昌天下,

刚柔相济顺乎自然治天下,

田不荒废民不缺具货不堵塞富天下,

邦交睦邻强天下,

选贤任能合天下,

贤臣当政民富国强稳天下,

功过分明赏罚严明统天下,

精兵简政居安思危康天下。”

      皮日休曾在《文中子碑》中将其同孔、孟作了轩轾比较:“……夫仲尼删《诗》《书》、定《礼》《乐》、系《周易》、著《春秋》,先生则有《理论》二十五篇、《续诗》三十六篇、《元经》三十一篇、《易赞》七十篇。孟子之门人有高第弟子公孙丑、万章焉,先生则有薛收、李靖、李勣、杜如晦、房玄龄。孟子之门人,郁郁乎乱世,先生之门人赫赫于盛世时。较其道,与孔孟实不相戾,岂徒然哉?设先生于孔圣之世,余恐不在游,夏之亚也,况七十子欤?”

      对于如此之王通,其名虽不达,位虽不显,但却道尤深、学尤丰、思尤敏、功尤著。他的一生,诚如他的陵园门联之所云:“旷古奇才贯通古今终生不仕;博大精深融合中西道不在位。”

      王通的经典论著自然也影响到他的家族和后辈,王通之子王福郊、王福祚、王福畤三兄弟,均官场有为、学界有绩。王通的孙辈中,一如王勔、王勮、王励、王勃、王助、王劼、王劝、王勋等人,也都个个才高学广、文采灿然,乃致《新唐书》直将其中的王勔、王勮、王勃三人称誉为“王氏三株树”。妇孺皆知的《滕王阁序》作者王勃被后人列为“唐初四杰”之首,对唐诗风格的影响功莫大焉。

      从公元584年到617年,王通的生命历程仅为34载,真乃光阴荏苒、天不假时,遽然而逝、流星短促。王通逝世后,消息传到宫廷,惊动了房玄龄、魏征、李靖这批唐朝开国将相,他们纷纷登门吊唁不说,又联名上书朝廷,请求谥王通以“文中子”称号,取《周易·坤卦·象辞》“黄裳元吉,文在中也”之义。

      “教衍河汾门罗将相,道存子集名著隋唐” 。王通,虽然与我们早已渐行渐远,虽然他在历史的长河中转瞬即逝,但是他却以其巍巍人格与煌煌业绩凝积成了一个历史的永恒,他划过的痕迹以及痕迹的走向不仅贯穿于整个大唐发展的历史,也贯穿于唐以后的社会历史。他伟大的思想不仅是盛世大唐的启明星,也是中华文明的天昊中永不消泯、璀璨闪耀的一颗恒星。

            2018年11月于北京

         

关于国学大师王通简介

王通(584——617),字仲淹,生于隋文帝开皇年间,卒于隋炀帝大业年间。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平简介(一)

王通(584——617),字仲淹,生于隋文帝开皇年间,卒于隋炀帝大业年间。当他出生时,父亲为他算卦,得出“坤之师”,他的祖父认为这是“素王之卦”,“必能通天下之志”,因此替他取名为通。

他的姓氏可以追溯到汉朝于王莽篡汉时隐居不仕的王霸,先人中也不乏有入仕为官、通达诗书者。如做云中太守,以《春秋》、《周易》教授乡里的王殷、著《春秋义统》的王述、以文学知名的王秀、博考经籍,著《时变论》,做过太仆及国子博士的王玄则,及著《五经决录》的王焕、著《政小论》的王彦等等。其父亲王隆,居家教授,门人多达千余人,在隋文帝开皇初年担任国子博士,著有《兴衰要论》七篇。王通在兄弟辈中排行第二,长兄任芮城府君,大弟仕唐至监察御史,次弟王绩则是初唐时相当独特的诗人,而后来的“初唐四杰”之一王勃,则是王通的孙辈。

他曾经从东海李育学《书》,从会稽夏琠习《诗》,从族父仲华学《易》,在诸多名师的教诲下,逐渐形成较佳的学问及品格。

在仁寿三年,王通至长安见隋文帝,进奏《太平十二策》,得到文帝的看重,但因当朝公卿阻碍,其志不能推行,于是作《东征之歌》,返回故乡。

王通弃官归乡后,在家乡的白牛溪聚徒讲学,“修《诗》《书》”、“正《礼》《乐》”、“修《元经》”,远来求学受教者多达千余。门人当中,如河南董常、南阳程元、中山贾琼、河东薛收、太山姚义、太原温彦博、京兆杜淹等较为著名,至后世有以为房玄龄、魏征等也曾受教于王通,则恐不大可信。

大业十三年,王通因病去世,其门人因《易经》中坤卦的《象传》有“黄裳元吉,文在中也”一句,私谥他为“文中子”。他的著作有《礼论》二十五篇、《乐论》二十篇、《续书》一百五十篇、《续诗》三百六十篇、《元经》五十篇等,可惜至今日已经散失不传。

学术思想与后世影响(二)

王通处在乱亡相继而又局势稍稳的时候,所关注的是儒家治世之道,也以儒家自居,以圣人之道为最可推崇向往的理想。但他对佛、老二家并不算排斥,他把老庄、释迦与孔子对举,推佛陀为圣人,论政事崇尚无为之治,从中可见他所在时代的思潮与其自身对诸多思想的容纳程度。

在政治方面,王通提倡尊王贱霸、修德治民、民贵君轻,认为礼信仁义远重于孤虚诈力。有一回,楚公问他用兵方法,他回答说“行之以仁义”。

他的政治理想在于建设一个无为自然的社会,民众返璞归真,无争竞之心,所谓“古者圣王在上,田里相距,鸡犬相闻,人至老死不相往来,盖自足也。是以至治之世,五典潜,五礼措,五服不彰,人知饮食,不知盖藏,人知群居,不知爱敬……”这与《老子》中所言何其相似。然而与老子不同的是,王通认为要达到这种理想社会,必须经由仁义礼乐之路,因此对仁义礼乐极其强调,认为仁义是教化的根本,是政治的根本。

民贵君轻思想也是儒家主张,他认为大臣为了天下,可以废除昏君,举立明君。在政权方面,他承认遵华夏之道者为君,而不看重这个君王是否是异族人,如异族魏孝文帝,在他看来是真正的帝王,所谓“乱离斯瘼,吾谁与归,天地有奉,生民有庇,即吾君也。”除此之外,他更要求国君必须广征民意,“并天下之谋,兼天下之智”。

王通的政治主张在当朝未被推行,可以想见的是,传统封建社会总要提出“民”的重要,但绝不可能真正的做到所谓的“民贵君轻”。然而有学者认为,虽无具体实例,但可以推断出李唐建国以后,其政治中的民本思想,制度创导、任贤纳谏的风度,在若干程度上受有王通思想的影响。后人所载王通的及门弟子中有房玄龄诸人,这固然是刻意牵攀,但王通门人中当有至公辅者,老师的思想通过参与政治的学生,确实可以真正影响到现实政治。

在文学方面,王通极力反对当时的华丽轻艳、秀媚靡弱的六朝文风。他批评谢灵运、沈休文是小人,鲍照、江淹是狷者,谢庄、王融是“纤人”,徐陵、庾信是“夸人”,总之,除了文字“约以则”的颜延之、王俭等,当时有些名气的六朝文人,在他看来大多是小则丧身,大则乱国的不利人。他认为诗文在形式上应该精练畅达,典重含蓄,在内容上应该雅正,强调文学的教化功能,这一看法虽不被时人所崇,却在唐代文人那里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唐代的古文运动,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这项运动,多以为起自陈子昂,但其渊源还可大大上推。可以说,隋朝李谔、王通对六朝文的攻击,对“文以载道”的提倡,为唐代的古文运动打下了思想觉醒的基础,在初唐四杰的作品中,已可发现其作文的观念较六朝有所改变,直至韩愈,古文运动终于如火如荼的展开。如果把这一过程中的理论提出来比较一下,就可以发现其渊源有自。

相关著作(三)

依据《旧唐书·经籍志》记载,王通曾作《中说》一书,而阮逸所作的序中,以为此书是王通门人篡集,依据《文苑英华》中王通之孙王勃所说,此书由王通之子,王勃之父缀集最终成书。总之,《中说》一书应当为王通的门人、后人著作,但必然保留有王通论道讲学的真实见解。王通自己著作的书,多未能流传至今日,因此,当代人如果要了解这位隋末大儒的言行思想,仍不能绕过这本《中说》。

这本书在后世学者中曾引起过广泛的讨论,如宋朝的程颐、明朝的宋濂等认为此书地位在《荀子》、《法言》以上,而如清朝的姚际恒则认为此书舛错悖戾,最好是把它烧掉。可见不同学者对此书的看法是迥然不同的。

《中说》,一称《文中子》,分为《王道》、《天地》、《事君》、《周公》、《问易》、《礼乐》、《述史》、《魏相》、《立命》、《关朗》等十篇,以一篇为一卷,记载王通与其门人的问答,其体例则是完全模仿自《论语》。

相关文章

四边形的性质有哪些?

四边形是初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它是由四条线段所围成的一个平面图形。四边形的种类有很多,如梯形、平行四边形、矩形、正方形等等。...

名人名言 2024-04-06 阅读1 评论0

云雾缭绕的景象是什么样子的?

云雾缭绕是一种美丽的自然景象,它让人们感到神秘和惊奇。云雾缭绕的景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一、云雾缭绕的原理云...

名人名言 2024-03-24 阅读2 评论0

什么是经典童谣?

童谣是指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和韵律,传递有趣、生动、富有想象力的内容,适合儿童欣赏和学唱的歌谣。经典童谣则是指在历史长河中流传广泛、影...

名人名言 2024-03-23 阅读11 评论0

如何做到淡然一笑?

淡然一笑,是一种心态,一种态度,它可以让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时保持镇静,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影响。那么,如何做到淡然一笑呢?下...

名人名言 2024-03-23 阅读10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