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亡妇(给亡妇朱自清)

沐文 2023-07-03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给亡妇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给亡妇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给亡妇读后感1

假期里,我买了有朱自清写的《荷塘月色》》,里面最使我感到震撼的一篇是《给亡妇》。

这篇文章主要记录了亡妇死前对家人无微不至的关爱的小事。“你第一惦记的是你几个小孩,第二便轮到我。”写出了在亡妇的心里,作者和小孩是她的全部,她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她的家庭却不曾想到自己。她的六儿生下来身体就不好,她为了照顾小孩不顾自己的越来越重的肺病,她不听劝阻忍受着自己的病痛整天忙着照看小孩。她看到六儿硬朗点了就乐了,那干枯的笑容在黄蜡般的脸上。从这事就可以看出她的伟大无私的母爱与她对病痛的极大忍受力。她虽然小时候娇生惯养,可是她做了母亲后却一连四个小孩都是用自己母乳喂养,她没有乳汁后就自己为小孩乳粉。晚上听到孩子的哭声就担心不已。她希望孩子快乐地成长,对小孩同等看待,这都是说明了她对孩子十分疼爱。“短短的十二年结婚生活里有时有十一年耗费在孩子身上”这句更是说明了她为孩子的全身心付出。甚至在她病得皮包骨了,她仍说:“我死了,这一大群孩子可苦了。”说明了她在死亡面前担心的不是自己的生命,而是担心不能再照看自己的孩子。在她回娘家养病时,她哭着说:“还不知能不能再见?”说明了她对丈夫的不舍之情。无论是她对孩子的不放心还是对丈夫的不舍都可以看出她是一个贤妻良母。

文中还写到他们刚结婚时,她仍依恋着以前的家,于是作者动气写信责骂她,她没有生气难过,而是从那以后就再没有表示自己的不满。她在家吃尽苦头受尽委屈却不曾抱怨。一个从小娇气的人却变成一个做家务带小孩的母亲。特别是在两次逃兵难过程中,她一个妇人领着老人和一群小孩东躲西藏,那场景可以想象,她的勇敢让人为之震惊与佩服。她知道作者(丈夫)喜欢看书,虽然她不知道书有何用,但在万般艰难的逃难中还带一箱书,说明了她对丈夫的爱好和事业的全力支持。在她病重时,为了不让作者担心,一直瞒着作者。明明躺着,一听到作者的脚步声就一骨碌爬起来,后来作者才知道她的一个肺已烂了一个大窟窿。她无畏病痛折磨的精神和对丈夫的爱让人感动。

给亡妇读后感2

朱自清的《给亡妇》写自己那为她和孩子操劳到死的妻子谦,感情自然流露,质朴纯真。

“谦,日子过得真快,一眨眼你已经死了三个年头了。这三年里世事不知变化了多少回,但你未必注意这些个。我知道你第一惦记的是你几个孩子,第二便轮着我。孩子和我平分你的世界,你在日如此,你死后若还有知,想来还如此的。”女人的心啊,装下的永远只是丈夫和孩子,而单单把自己遗漏。

记得看过毕淑敏的《女人什么时候享受》说的就是这类似的情景,当他们真正开始想起来需要享受,姣好的面容已不再,身姿不再挺拔,再好的衣服也穿不出美感,牙齿已经松动,无法再吃坚硬的食物,她们把自己奉献给了整个家……

“你换了金镯子帮助我的学费,叫我以后还你,但直到你死,我没有还你。你在我家受了许多气,又因为我家的缘故受你家的气,你都忍着。这全为的是我,我知道。那回我从家乡一个中学半途辞职出走,家里人讽你也走。那里走!只得硬着头皮往你家去。那是你家像个冰窖子,你们在窖子里足足住了三个月。好容易我才将你们领出来了,一同上外省去。小家庭这样组织起来了。你虽不是什么阔小姐,可也是自小娇生惯养的,做起主妇来,什么都得干一两手;你居然做下去了而且高高兴兴坐下去了。”这写出了朱自清妻子谦为丈夫为孩子,任劳任怨默默付出,字里行间透出对妻子的感激怀念。

“在短短的十二年里,你操的心比人家一辈子还多;谦,你那样身子怎么经得住!你将我的责任一股脑儿负担了去,压死了你;我如何对得起你!”。“这二十年里你为我吃得苦真不少,可是没有过几天好日子。我们在一起住,算来也还不到五年。无论日子怎么坏,无论是离是合,你从来没有对我发过脾气,连一句怨言也没有过。___别说怨我,就是怨命也没有过。”做妻子的,这是怎样一种境界,在那艰难的时光里,她对丈夫没有一句怨言,她把整颗心系在了家庭上,朱自清凭借他对妻子的真挚情感让一个一个读者为之感动涕零。

给亡妇读后感3

《给亡妇》是朱自清写给亡妻的一片抒情散文。朱自清与武钟谦结婚十二载,在武钟谦病逝三年后,他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了这篇文章,尽情地抒发了对亡妻的悼念之情。

文章第一个字“谦”,自然,平和朴实,朱自清对妻子的爱意就从这一个字开始缓缓流露。《给亡妇》里,作者在表达自己哀悼之情时,既不是捶胸顿足,也不是抢天呼地,只是深情绵邈地细诉着亡妻生前的一切,回忆着她十二年来对自己和孩子的种种恩情。他忆起她的勤劳,操持家务,洗衣做饭,连坐月子时也不肯休息;她的慈爱,四个孩子她都自己喂奶,她对孩子一点也不偏心,不问男的女的,大的小的,都一样爱,也没有养儿防老的私念,只拼命爱着;十二年中,她为孩子没有“一分一毫想着自己”,始终是“有多少力量用多少”,一直到自己毁灭为止,病危时还牵肠挂肚地惦念着他们;她的.贤惠,为丈夫分担生活的艰苦,逃难时,她还不忘丈夫一大箱子的书;她总是舍不得对自己好,“病也瞒着,总不开口,挣扎着起来”,到发现“肺已烂了一个大窟窿”时,还丢不下孩子,舍不得花钱,不肯去休养,终于因此去世了。

《给亡妇》之所以感人,就因为写得具体,写得细致,文中作者在叙说妻子的种种好时,常常抓住一些细致的表情动作,把美好的品性显得更为突出,比如说到她对儿女的无微不至的爱护,“夜里一听见哭,就竖起耳朵听,工夫一大就得过去看”,这些具体可感的动作、形象的描写使得文章的一字一句都浸透着 作者对亡妻的思念,感人至深。

在文章最后描写上坟的一段中,作者同样没有激情陈词,没有强烈动作,没有悲恸,没有眼泪,只是用平静的轻声细语描写,然而在这平静的细诉中却是蕴含着何等的沉痛。那发自内心深处的几个“你”,一字比一字重 , 它贯串通篇的情感,真是一字一泪,令人不忍卒读。

这篇朱自清的《给亡妇》,让我想起巴金的《怀念肖珊》,同样也很感人。这两篇写给亡妻的文章,都体现着“相濡以沫、患难与共”八个字, 都突出了一个 “ 真 ” 字,他们用真情写文章,用真情打动人,于是文章味之无穷,闻之心恸。

给亡妇读后感4

迄今为止,不管时代进步与否,思想革新与否,为人称道的女性,往往不是才女,便是拥有美德的女性。

之前读了苏轼的一篇《江城子》,是对其妻子去世十年的悼亡之词,”不思量,自难忘“,”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等直抒胸臆。而且其词构思精巧,利用时间空间将梦境,现实和未来构成了整体。如”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朱自清的《给亡妇》,是抒发其对第一任妻子武钟谦去世三年的悼念的散文。与苏轼的风格不同,作者的文字没有那么充满跌宕和曲折,语言修辞也没有如何的华丽,更没有呼天抢地的叫喊?只是用朴素的语言,将妻子无私的母爱和对自己的爱娓娓道来。开篇的一个”谦‘字,引出了下文。列举了一系列的平常琐事,将对亡妇的思念之情渐渐加深。文中不乏细节描写,如“夜里一听见哭,就竖起耳朵听”,“明明躺着,听见我的脚步,一骨碌就坐起来”等。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方式,从生活点滴中让大家看到了一个贤惠、温顺、传统的典型的中国女性形象。

有人说,这篇至情至信的《给亡妇》,是一曲朱自清先生和武钟谦的爱情赞歌,叙述了朱自清先生对亡妻的无私母爱和妻情,浸透着其深切的哀思和忆念。但是,我也看到了另外一面。毫无疑问,我们真切地看到了一个温柔敦厚,为家庭付出一切的女性,她为了照顾孩子不顾自己的身体,在战乱中挑起保护全家的担子,身体不好却一直硬撑着,文中也说到;“你的身子本来就坏”、“你为了我的劳什子书也费了不少神”、“你换了金镯子帮助我的学费”等。站在同样是女性的角度,我不禁为武钟谦叫冤。虽然在当时的社会,女性的地位还是由男性掌控,但是,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为什么在明知妻子身体状况差,在自家生活受气,一切为自己考虑的情况下,还是要离家求学?让她如此疲惫不堪?难道是出于羞愧,才发出“在短短的十二年里,你操的心比人家多一辈子还多;谦,你那样身子怎么经得住?你将我的责任一股脑儿担负了去,压死了你,我将如何对得起你!”的感慨!想是一回事,但是又是怎么做的呢?

在对这篇散文充满感动时,作为个人,是为武钟谦叫屈的。或许,她不屈,我却替她觉着屈了呢?

朱自清的《给亡妇》详细的写作背景?

《给亡妇》的详细写作背景:是一篇悼念亡妻的抒情性散文,作者第一个字「谦」,是作者对亡妻武钟谦的爱称。作者与武钟谦于一九一七年结婚,一九二九年十一月她不幸病逝于扬州家中。三年之后,作者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了这篇文章,尽情地抒发了对亡妻的悼念之情。

【赏析】

朱自清散文感情的真挚更是有口皆碑。他的《背影》、《悼亡妇》等,被称为“天地间第一等至情文学”。在淡淡的笔墨中,流露出一股深情,没有半点矫揉造作,而有动人心弦的力量,尤其是在《背影》中,朱自清对父亲朱鸿钧的感情之深让读者感到了一丝丝的怀念和感动。

“执子之手。与子携老”是古往今来的文人对爱人眷恋之情的深切告白,也是对爱情理想的无限神往。而在这篇念妻的旧文《悼亡妇》中,凝聚了作者对妻子的深深爱恋,言语简洁,却几乎字字垂泪。让人读出满腹辛酸与不忍。

文中的妻,温婉贤惠。体贴勤劳,忘我的一心扑在丈夫和孩子身上,直至生命之尽头。作者对妻子生前的点滴回忆,语轻意重。感人至深。

朱自清的给亡妇表达了对妻子的什么情感。

朱自清的怀人散文,文艺界评论较多的是他的名篇《背影》。它构思精巧,真挚感人。儿子从背后看父亲,既扫去了平素父亲面对作者时所作的对一切不如意之事的掩饰,使其喜怒哀乐真实呈现,又暗示了儿子是在一种为父亲所不知的情形下去领会这份爱心的。父子间相互体贴,又不让对方知道,文章的深情便漫散开来,悠长深远。实际上,类似的精致之作,还有他的另一篇不常被人所道的怀念文:《给亡妇》。

这是一篇用作者的“至情”①写就的“至文”②,它写于1932年10月,其时距其妻逝世已三个年头。全文语言明净素雅,如话家常,在如水般清亮的文字中,作者的深情不禁氤氲而出、娓娓道来。然而其中最让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的还是那与《背影》一般的巧妙构思,以及这种构思所蕴涵的深刻情感。

文章的开头,作者的叙述似乎预备由“我”直抵亡妻。“谦,日子真快,一眨眼你已经死了三个年头了。”这是一个从生者导向死者,从思念者导向被悼者的句式,按照惯常的抒情方式,接下来的叙述该是作者在这三年里如何思念亡妻,抑或是没有妻子的日子里自己的寂寞。但是,作者突然转变叙述角度,他从亡妻那一面来打开全文的叙述缺口:

先是亡妻死后对“我”和孩子们的不舍与惦记。“你第一惦记着的是你几个孩子,第二便轮着我”。亡妻虽死矣,但她生前所有的情感、意念并没随之而逝,随之而灭。在作者眼里,她是一个比普通人更有七情六欲、有更多思念更多牵挂的情感主体,“这三年里世事不知变化了多少回,但你未必知道这些个,我知道”。世事变幻如烟,正如月亮在一月里不知变化了多少回一样,它多得无法计数,但亡妻只想知道“我”和孩子们在世上的情况,别的都如同身后物一样的被抛弃了。

后是亡妻生前为孩子们和“我”的日夜操劳。作为母亲,“从来想不到做母亲的要像你这样”:“从迈儿起”,她就亲自给一连四个孩子喂乳;孩子生病了,她“成天儿忙着,汤呀,药呀,冷呀,暖呀,连觉也没有好好睡过”;对孩子,她一点儿不偏爱,“不管男的女的,大的小的”,只拼命地爱去。作为妻子,“除了孩子,你心里只有我”:为了“我”,“你在我家受了许多气,又因为我家的缘故而受你家里的气,你都忍着”;为了“我”,“你将我的责任一股脑儿担负了去,压死了你”;为了“我”,“你为我的捞什子书也费了不少神”,佣人“说了几句闲话,你气得在你父亲面前哭了”;为了“我”,“你常生病,却总不开口”,怕搅着“我”,后来终于凶多吉少,“一个月工夫你就完了”。

明明是作者深怀着亡妻,但通篇所叙的都是亡妻对我们的不舍与爱,几乎没有一件是直接表现“我”投射给妻子的思念与爱。除了在文章的结尾,文中的叙述是由作者一方指向亡妻的。但就在这极少的叙述中,作者也没有直抒他对亡妻的思念。妻子的坟被安置“在生人看来是不安心的”的地方,但作者并没有将其移动;妻子生前为“我”呕心沥血,死后“我”却没来得及去看她一眼,“我和隐今夏回去,本想到你的坟上来,因为她病了没来成”。埋着的人因为活着的人劳累过度而死,活着的人却因种种原因将她放在一边,这是多么令人心痛的对比啊!作者在此所抒的不是对亡妻的思念,而是对其深深的愧疚。至此,正文与题目的关系似乎呈现一种倒错:题目所表明的是“我”对亡妻的悼念和爱,“我”是文章的思念主体,但在作者的笔下,亡妻却取代了“我”的地位,“我”成为她念念不忘的牵挂对象。从这一点上,似乎《给亡妇》应该改为《亡妇给我》。然而,正是这种反弹琵琶、对面落笔的写法,使得这篇文章不仅在情感上超越了生与死、天与地的界限,而且在艺术上富有与众不同的无穷韵味。它的文字表面上漫不经心,但在亡妻对“我”的爱与不舍背后,隐藏着的,是“我”对亡妻深深的思念和哀悼。

自古至今,怀人抒情的文章可谓不少。唐元稹为悼亡妻韦丛而作的《离思五首·其四》中的千古名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通过“索物以寄情”的比兴手法,将诗人的思念和忠诚抒发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苏轼因日夜思念亡妻不已,产生幻觉,在梦幻的朦胧与现实的交叠中,隐约感觉到妻子还在自己的身边。“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无论元稹还是苏轼,他们都从自身的情感出发,正面抒发自己对亡者的思念。元稹的悼念半是承诺,半是抒情,浅显易懂却充满深情,意想丰富;苏轼情溢于胸,陷于想象无力自拔,失妻之痛,可见一斑。对亡妻们发自内心的深爱和痛苦炽烈的思念,在他们情真意切的表述中,直导对面的九泉之下,字字有情,句句含意,令人感动。

与元稹和苏轼的诗词相同,《给亡妇》也是一篇思念亡妻的文章。不同的是,前者的思念之情通过作者的正面书写,直抵九泉之下的妻子。而朱自清则是从对面落笔,由亡妻对“我”的思念和爱来反抒“我”对亡妻的爱与思念。较之元、苏的文章,《给亡妇》这种从对面落笔的手法,无论是在抒写的感情深度上,还是在书写的技巧上都略胜一筹。

元、苏等人,通过正面抒情让读者与之一起感同身受,体会他们对亡妻的深情,虽然亦能打动人心,但这种思念毕竟是单向的,在抒发夫妻双方间的感情上,它只是表达了作者一方的感情,至于妻子对自己的感情却很难看得见。这种悼念的方式司空见惯。而《给亡妇》在形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全是妻子生前对“我”和孩子们的无私奉献,和死后对我们的牵挂和惦记,几乎没有一处写到生者(即“我”)对死者的关照和思念。正如前面所说:似乎思念的对象在亡妻和“我”之间形成倒错,有悖常规。但实际上,正是这种有悖常规的对面落笔,使文中的“我”与亡妻互为思念的对象,情感在生死两界传递,显得更为深切。

妻子生前心里只有“我”和孩子们,对我们她付出了所有的爱,所以作者追念起亡妻,想的都是她生前的恩情。因妻爱自己而使自己想念妻,夫妻间的深情渊源由来已久。妻子死后,身在九泉之下,一直在思念和惦记着作者。作为死者,她是不可能像活着的人那样产生相思之情的,除非是死去的人生前太爱自己,除非是活着的人太想念死去的人,才会产生死人在想念自己的想象。所以,亡妻的相思不是毫无理由的、像活人一样的一厢情愿的“单相思”,只有作者思念亡妻在前,才有作者想象的亡妻思念自己在后。也正是这样,作者的想象越丰富,亡妻的爱与牵挂越深,“我”的思念就越多,越深。文章的结尾,“你,谦,好好儿放心安睡吧。你。”作者不停地几次三番地呼唤妻子,是对他生前没能照顾好妻子的愧疚,也是因深爱妻子而生的愿望。他知道,妻子生前是那样的操劳着自己和孩子们,她死后也会如此。所以,他惟一的愿望是希望妻子能够放心地安睡。惟有爱,才会生愧疚;惟有理解,才会心灵相通。作者和亡妻的深情是何其深,何其厚!

夫妻间的思念相互投射,使情意相互衍生。一方情愈深,另一方的意就愈真,一方的意愈真,另一方的情就愈深,互成辉映。正面落笔,只能表达生者对死者的思念,有“单相思”之憾;

对面落笔,情意互生,《给亡妇》的书写技巧恰可补其憾矣!对面落笔,将自己对对方的爱隐藏在对方对“我”的思念之中,在杜甫诗里也曾出现。他在《月夜》里写到:“今夜鹿阝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因思念妻儿而担心妻儿们此刻在惦记着自己,不能安心。如果不是在想念着妻儿,诗人是想不到他们的惦记的。虽未直接抒情,但比直接抒情更为强烈。都是从对面落笔,情意互生,但是《给亡妇》的构思更为精巧大胆,抒情也更为动人。杜甫是想象生者在牵挂着自己,对方本来是一个活的存在,所以想象她在思念自己是生者间的将心比心,想象虽能令读者体会到他的情真意切,却不会令读者有超越生死界限的惊叹。朱自清却不然,他将死者写活,无视其情感和肉体的消失,是对夫妻间深情的超越生与死、天与地的抒写,因而思念更深,情意更为动人。

相关文章

云雾缭绕的景象是什么样子的?

云雾缭绕是一种美丽的自然景象,它让人们感到神秘和惊奇。云雾缭绕的景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一、云雾缭绕的原理云...

名人名言 2024-03-24 阅读2 评论0

什么是经典童谣?

童谣是指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和韵律,传递有趣、生动、富有想象力的内容,适合儿童欣赏和学唱的歌谣。经典童谣则是指在历史长河中流传广泛、影...

名人名言 2024-03-23 阅读11 评论0

如何做到淡然一笑?

淡然一笑,是一种心态,一种态度,它可以让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时保持镇静,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影响。那么,如何做到淡然一笑呢?下...

名人名言 2024-03-23 阅读10 评论0

《红楼梦》中探春判词的含义及评价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其中的探春判词是全书中的一篇重要篇章。探春判词是在《红楼梦》第六十四回中出现的,是以探春的名...

名人名言 2024-03-23 阅读6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