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全篇(诗经全篇多少篇)

映筠 2023-06-30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诗经全书共有多少篇

311篇。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

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扩展资料: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的记录为西周初年,最迟产生的作品为春秋时期,上下跨度约五六百年。产生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南到长江北岸,分布在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据说春秋时期流传下来的诗有3000首之多,后来只剩下311首(其中有六首笙诗有目无诗)。孔子编纂诗经之后,最早明确记录的传承人,是“孔门十哲”、七十二贤之一的子夏,他对诗的领悟力最强,所以由其传诗。

汉初,说诗的有鲁人申培公,齐人辕固生和燕人韩婴,合称三家诗。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到唐时还在流传,而今只剩外传10卷。现今流传的诗经,是毛公所传的毛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经

诗经十三至十五篇

第十三期:《国风·召南·小星》

夏夜星河灿烂,当我们抬首仰望繁星时,这些星对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意义。对于旅人而言,星是指引方向的坐标;对于学者而言,星是闪烁的谜题;对于千年前的某位夜行者而言,它是忙碌生活中的匆忙一瞥。星本身是沉默的,但每个人都会在星光中找到不同的含义。今天我们要读的诗名叫《小星》,千年前的星空下,一位孤独行走的小吏,咏叹出了这首歌谣,千年之后,我们仰望着同一片星空,不由得感叹,宇宙何其广大,我们的生命何其渺小。

 

小星

嘒彼小星,三五在东。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寔(shí)命不同!

嘒彼小星,维参(shēn)与昴(mǎo)。肃肃宵征,抱衾(qīn)与裯(chóu)。寔命不犹!

 

词句注释

嘒(huì慧):微光闪烁。

三五:一说参三星,昴五星,指参昴。一说举天上星的数。

肃肃:疾行的样子。宵:指下文夙夜,天未亮以前。征:行。

夙(sù素):早。

寔:“实”的异体字。是,此。或谓即“是”。

维:是也。参(shēn申):星名,二十八宿之一。昴(mǎo卯):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即柳星。

抱:古“抛”字。衾(qīn钦):被子。裯(chóu绸):被单。

犹:若,如,同。

 

译文

微光闪闪小星星,三三五五在东方。匆匆忙忙连夜走,早晚奔忙为官家,只因命运不相同。

微光闪闪小星星,还有参星和昂星。匆匆忙忙连夜走,抛开被子和床单,都因命运不相同。

 

《国风·召南·小星》全诗只有短短四十个字,但它生动的勾勒了一位生活在西周与东周之交的夜行人,在星光闪闪的冷寂中忙碌不休的身影。诗中提到了二十八星宿中的参宿和昴宿,二十八星宿又称二十八星,是中国古人在研究星空时对星区的划分,“宿”的意思和黄道十二宫的“宫”类似,表示日月五星(金木水火土)所在的位置。这些大小不等的星宿又以方位被区分为东南西北,参宿和昴宿都属于西方七宿。

在民间传说中,日月星辰都具备神奇的力量,也被赋予了很多传奇故事。例如西方七宿第一宿的奎星。著名的古典名著《西游记》中,曾出现一位黄袍怪,这位黄袍怪神通广大,颇为难缠。在一番斗智斗勇之后,取经师徒终于得知了黄袍怪的真实身份,他便是奎星私自下凡。而话本小说中《三侠五义》中,断案如神的包拯也被描绘为奎星转世。在传说中,奎星还是掌管文运之神,因此,在科举兴盛之后,中国民间修建了很多魁星楼,供奉的星君尊神,被受天下考生敬仰和供奉。

那么,在《小星》中,天空中零落的点点繁星又预示着什么呢?“三光者,日月星”这是后世启蒙读物《三字经》中的一句,它很简练的陈述了古人对日月星辰的感官,古人以视觉大小来判断日月星的主次,日最大,月其次,星最小,而诗题为小星,更是星辰中微茫一点了。作者以小星自喻,大概是在表达自己的身份低微,需要围绕着日月辛勤付出。而这位作者究竟是什么身份,历来众说纷纭。

《毛诗序》云:“《小星》,惠及下也。夫人无妬忌之行,惠及贱妾,进御于君,知其命有贵贱,能尽其心矣。”在这种说法中,贵族夫人与侍妾们相安无事,夫人大度地把侍奉君主的荣光让给侍妾,而侍妾也知贵贱尊卑,尽心侍奉绝不骄纵。因为这种解释,后世的古人往往也会以小星来称呼侍妾。

还有一种说法,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小吏,官职不高工作辛苦,他奔波在为朝廷做事的路途上。这种说法的赞同者不少,不过他们也存在一些内部分歧,主要的差别在于这位小吏奔波在路途上,怀着一种怎样的情绪。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概括《小星》为:“小臣行役自甘也。他觉得这位小吏夙夜在公,勤于王事,他充分理解分工的不同,对自己的命运和所处的状态安之若素,颇为敦厚。而陈子展、程俊英等人则认为这位小吏在自伤劳苦,怨恨着自己的苦累不幸。

也有些观点与众不同,他们认为这是一首情诗。胡适别出心裁的将这首诗解释为风尘女子入店陪客的情景,他受到《老残游记》的启发,认为小星是”写妓女生活的最早记载“。闻一多也认为这是一首情诗,他也认为诗歌描绘了小吏奔忙的场景,但重点应该在”抱衾与裯“的解释上,抛下衾禂,难得安寝,为了工作,小吏被迫与他的妻子分离,眷恋和不舍的情绪是这首诗要表达的主旨。

也有人从民俗的视角出发,认为《小星》反映了先秦的婚姻求偶,季节在仲春二月,女子在夜幕星光之下等待着心上人来求爱,换了几个地方也没有遇到心仪的人选,于是感叹自己命运不济。还有人联系《小星》之前的《采蘩》、《采苹》两章,其中都出现了”夙夜在公“,这是贫苦的劳役被压榨时发出的哀叹。

《小星》的解读角度颇多,如果非要总结一个规律,那就是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思维视角,所以这篇《小星》才常读常新。在清代以前,人们普遍倾向于”贱妾御于君“的观点,因为厚人伦,美教化是彼时人所看重的。而到了清代,训诂学的兴盛让当时人更看重考据的”真相“,因此小吏奔忙的观点在当时备受推崇。而新文化运动兴起后,各色新颖观点开始层出不穷,也许这些观点并不一定能立住脚,但新奇的观点和新颖的方法本身,就是尝试所带来的巨大收获。新中国成立之后,阶级矛盾成为学术研究中的一个关键词,因此《小星》突然增长了一些”反骨“,无论故事的主角是谁,主题都是在表达下层对上层的控诉。在阶级斗争的风潮逐渐远去后,人们对《小星》的解读就再次恢复了平和。

夜空中的星辰,在人们眼中,还是那颗星辰,星辰不变,改变的是人所立足的世界。我们就算无法得知那位夜行人的身份,也已经获得了足够的收获。思索,探究,感动,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东西,也是我们阅读和学习文学作品的意义。

本期配乐剪辑自贾鹏芳《夕暮れ》、姜小青《月光》以及王俊雄《秋夜》

第十四期:《诗经·小雅·鹿鸣》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见过梅花鹿呢?即便没有见过,也一定在我们的文化体系中见过很多与鹿相关的事物。比如说要给长辈祝寿,寿星的坐骑就是一头梅花鹿;比如说形容一个女孩春心萌动,会说她心中有如小鹿乱撞……总之,鹿在中国的文化中是一种充满灵性的动物,它们温顺、优雅,明亮的眼睛中藏着祥和。鹿是诗经中的常客,在很多篇目中都有它们的身影。而因为后世曹操的化用,我们今天要读的这首《鹿鸣》,在诸多与鹿相关的诗篇中,显得格外经典。

 

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háng)。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tiāo),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áo)。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dān)。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注释

呦(yōu)呦:鹿的叫声。朱熹《诗集传》:“呦呦,声之和也。”

苹:藾蒿。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藾蒿,叶青色,茎似箸而轻脆,始生香,可生食。”

簧:笙上的簧片。笙是用几根有簧片的竹管、一根吹气管装在斗子上做成的。

承筐:指奉上礼品。毛传:“筐,篚属,所以行币帛也。”将:送,献。

周行(háng):大道,引申为大道理。

蒿:又叫青蒿、香蒿,菊科植物。

德音:美好的品德声誉。孔:很。

视:同“示”。恌:同“佻”。

则:法则,楷模,此作动词。

旨:甘美。

式:语助词。燕:同“宴”。敖:同“遨”,嬉游。

芩(qín):草名,蒿类植物。

湛(dān):深厚。《毛传》:“湛,乐之久。”

 

译文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艾蒿。我有一批好宾客,弹琴吹笙奏乐调。一吹笙管振簧片,捧筐献礼礼周到。人们待我真友善,指示大道乐遵照。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蒿草。我有一批好宾客,品德高尚又显耀。示人榜样不轻浮,君子贤人纷纷来仿效。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请嘉宾嬉娱任逍遥。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芩草。我有一批好宾客,弹瑟弹琴奏乐调。弹瑟弹琴奏乐调,快活尽兴同欢笑。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请嘉宾心中乐陶陶。

 

《鹿鸣》是《诗经•小雅》的开篇诗歌,为《诗经》“四始”之一。司马迁在编写《史记•孔子世家》时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也就是说,如果风诗首篇《关雎》,是男女相悦之情的开端,那么雅诗首篇《鹿鸣》,就是礼乐和睦之情的开篇。这样一来,《鹿鸣》在诗经中的地位,以及它的诗歌主旨就非常清楚了。

《鹿鸣》在文辞上并不复杂,它以清亮的鹿鸣兴发,描绘了一幅琴瑟歌咏,宾主之间互敬互融的和乐宴饮场景。想要把握住这首诗的精髓,关键是要了解“礼”、“燕”、“鹿”三字背后的内涵。

《鹿鸣》中,宾主双方的身份历来有些争议,有人认为这是君臣相欢的宫廷场景,也有人认为这是一场轻松和谐的民间宴会。但无论是宫廷雅宴,还是民间盛会,宴会都只是一种形式,吃吃喝喝开开心心并不是诗歌想要表达的主题。实际上,诗歌的主题在第一章就已经很明显了。伴随着宴饮,我们看到了诗、歌、乐、舞各种元素,其实在先秦时代,诗歌乐舞本就一体,礼贯穿于其中,潜移默化。席间的音乐不仅可以助兴,同时也是礼仪的一部分,乐曲的形式、演奏的乐器,在礼仪中都有明确的规定。

在欢快的乐曲声中有人“承筐是将”,将礼物放在竹筐中恭敬的承上。如果在乡间,呈上礼物的是主人自己,而在宫廷之中,则为负责管理日常事务的宰夫代劳,《礼记·燕义》云:“设宾主饮酒之礼也,使宰夫为献。”说的就是这样的场景。在宴会中向宾客发放礼物,这在现代的宴会中也并不少见。

接着,主人愉快的高歌“人之好我,示我周行”。这是非常礼貌谦虚的说辞,大概是在表达“承蒙诸位宾客的厚爱,希望各位不吝赐教,教导我大道”。如果宴会的主人是某位国君,那么这番礼貌的话,实际上传达了国君的两重意愿,一重是求贤纳谏,希望大家为国家举荐贤才提供好的方策,另一方面也是在劝诫在场的官员,希望大家清正爱民,不要辜负国君对大家的信任和坦诚。整首诗三章内容中,宾客之间的来往和乐自然,又不乏尺度,人们恭敬守礼,彼此相得益彰。

诗中的燕,便是宴会。朱熹《诗集传》中说:“盖君臣之分,以严为主;朝廷之礼,以敬为主。然一于严敬,则情或不通,而无以尽其忠告之益,故先王因其饮食聚会,而制为燕飨之礼,以通上下之情;而其乐歌,又以鹿鸣起兴。”也就是说,平日里朝廷礼节森严,以恭敬为常态,而如果日常的相处只有恭敬严肃,那么在人情上又未免有些压抑。所以国君宴饮,是为了君臣同乐,以达到张弛有度,上下和谐的目的,这样国家才更容易长治久安。今天,上下级之间、合作者之间、亲戚族人之间、乃至国宾交往之间,依然会沿用宴礼来交流情谊。所以这种宴会,本质是为了友善相交,既明确宾主之分,又亲近向好之情,吃吃喝喝开开心心只是宴会的表象。

诗歌以鹿鸣兴发,这是借由鹿来表达情感的手法,鹿在中国古代的形象寓意美好,以不与人争、天然和顺的鹿为起兴,这是传达着主人礼贤来宾、与人为善的意思。正如《击鼓》首章的“击鼓其镗”陪衬出征战杀伐之意,而《鹿鸣》开篇的“鹿鸣呦呦”鸣唱出友好善交之情。

另外,鹿也是纳贤、纳吉的代表。当“呦呦鹿鸣”开宴的时候,只有嘉宾如云,才得基业如厦;雄鹿头上生角,头角如柴,柴是“才”和“财”的谐音,昭示着宾客们的德才兼备;况且根据鹿的字面谐音,鹿鸣的颂唱,也是在祝祷禄祚福祉的兴盛。

除了吉庆,鹿还有权位的寓意。”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司马迁在《史记》中将鹿比作天下江山。因此,《鹿鸣》一诗也可能隐含着一种掌控天下的意义。

《鹿鸣》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曹操在东汉末年吟诵了一首《短歌行》,比《诗经》吟唱的年代晚了数百年,他的文辞表达更为豪迈直白。他直言期望“天下归心”,从而愿以“呦呦鹿鸣”之诚心善意来广纳“我有嘉宾”,但是他的思想渊源、表达来源,都是继承自《鹿鸣》,巧妙地表达出对成就王业而众星拱月的渴望,同时也不忘礼纳贤才而雅意温存。

唐代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提到过“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在道教兴盛的唐代,鹿这种动物,也是和神仙、修道等联系紧密的。《西游记》中那个要吃小孩子心肝的比丘国国丈,本来是南极仙翁的坐骑白鹿,而这个南极仙翁,其实就是我们常提到的寿星老。

而自唐以后,鹿鸣宴逐渐成为一种固定的习俗。由于和科举考试有着紧密的联系,鹿鸣宴也成为了士子们心目中最神往的宴会。鹿鸣宴一般在发榜之后举行,地方官员联合士绅们举办宴会,邀请金榜题名的士子们赴宴,以彰显文教美德,宴会要演奏《鹿鸣》乐,共同吟唱《鹿鸣》诗歌,这种活动一直从唐朝延续到明清。

 

本期配乐剪辑自罗启瑞《幽静沁人心》、王鹤《枫叶(箫与古筝)》、王俊雄《浮云天关》

第十五期:《国风·秦风·无衣》

《诗经》三百零五篇,其中《国风》传诵最广,这些来自十五国的一百零五篇诗歌,共同构筑了对先秦的宏大叙事,也在中华文明脉络中留下了恒久的诗性精神。这些诗歌有愉悦有哀伤,有柔美也有刚健。今天我们要读的《无衣》,被称为中国史上第一首军歌,就让我们一起,感受这首诗歌的豪迈,体会千年不衰的壮怀激烈。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注释

袍:长袍,即今之斗篷。

王:此指秦君。一说指周天子。于:语助词。兴师:起兵。

同仇:共同对敌。

泽:通“襗”,内衣,如今之汗衫。

作:起。

裳:下衣,此指战裙。

甲兵:铠甲与兵器。

行:往。

 

译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在《诗经》中,有两首以无衣为题的诗歌,一首属秦风,一首属唐风。我们今天所读的这首是《秦风•无衣》,它以高亢激昂的境界和独特的表现方式名传后世。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我们可以清楚的感受到章句之中所蕴含的雄浑力量。这种力量感透过“重章叠唱”的形式,如澎湃的浪潮般冲击着人们的心灵。

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出现重章叠唱技法的诗歌,就出现在《诗经》当中,《无衣》就是其中的典型。所谓重章叠唱,就是指全篇各章在结构和语言上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换几个字,有时甚至只换一两个字,通过每章的重复出现,反复咏唱,从而形成了《诗经》在结构和表达上的独特形式。这种形式的出现,是由《诗经》合乐歌唱的性质所决定的,汉司马迁在《史记》中就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的说法。重章叠唱,常常用于表现人物的一种回环往复的强烈感情,给人以“百转千回”、“绕梁三日”的感受。

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在《秦风•无衣》中,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描绘,将士们拥有了共同的敌人,便是众志成城;二章结句“与子偕作”,在万众一心的氛围中,将士们结下了深厚的情感,他们可以进退如一,信任并肩的彼此了;三章结句“与子偕行”,是终于到达了前线,在反复的气氛渲染中,一切变得顺理成章,仿佛前线的厮杀便是日常的谈笑,纵然刀山火海,和身边的伙伴在一起,也有胆气闯一闯。这样的诗句,可以歌,可以舞,将旧时的血火征尘定格在人们心中。

读《秦风•无衣》,我们很容易在词句中感受到令人心驰神往的英雄气概。但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和创作主旨却不像诗文一样简单明了。对于这首诗的主旨,历来的推测大致为三种:第一种以《毛诗序》为代表,认为《秦风·无衣》是讽刺秦君穷兵黩武、崇尚军力的作品,“《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亟用兵而不与民同欲焉”。第二种认为《秦风·无衣》是秦哀公应楚臣申包胥之请,出兵救楚抗吴而作,是哀公征召秦民从军,士卒相约之歌;第三种认为《秦风·无衣》是秦人攻逐犬戎时,兵士间团结友爱、同仇敌忾、偕作并行、准备抵御外侮的歌声。

由于时代的久远,诗歌的简洁,我们已经很难判断哪一种说法才是孕育《秦风•无衣》的真相。但秦人诗歌中所展现的慷慨壮烈的气度却流传后世。当时的秦国,位于今天的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秦人奋勇善战。班固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中说秦地“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故秦诗曰:‘王于兴诗,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焉。”朱熹《诗集传》也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直至明末,孙传庭所招募的秦军依然可以成为岌岌可危的明王朝,最为倚重的战斗力之一。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当我们每一次重新阅读这首诗歌时,都能感受到如烈火般燃烧的激情,它正侵染着我们的情绪,让我们的血液为之沸腾。闭上眼睛,我们似乎能听到一声远古的呐喊,“岂曰无衣”!这一声喝问,激起了千万人的豪情,志气与决心如山雷的呼啸席卷而来,“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戈矛闪耀着寒光,衣甲团绕着杀气。勇士们即将踏上征程,美酒已备在家乡。

《秦风·无衣》为后世留下了“袍泽”这个情谊深厚的称谓,也留下了“同仇敌忾”这个团结的成语。更留下里礼乐文治之外,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也许,血与火的时代距离现在人们的生活已经越来越遥远,但勇敢的面对,热忱的信任,却是任何时代都不应遗忘的。

本期配乐剪辑自刘德海《霸王卸甲》、王三溥《长干行》

《诗经·郑风·子衿》全文

《诗经·郑风·子衿》原文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白话译文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思念。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把音信传?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曾去找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城楼上。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有三月那样长!

扩展资料: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他的恋人。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

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此诗由三章构成。第二章是第一章的重复。也就是说,在第一章中把“青衿”作为春天颜色的象征,用呼唤的口吻表达少女盼望春神来临的心情。这种心情是全篇的主题。第二章以重复第一章的形式写成,但期待的心情比第一章更为强烈。

第三章是个转折,表示春神终于来到城门之上。这里综合表明了少女相思之情。尤其前两句是少女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欢呼声。而且起着由前半部的静态转为后半部的动态的中继作用,从而使诗歌变得更加生动感人。

由此可见,这是一首对春神的恋歌,也可以说是一首迎春神歌。

北国的冬天寒冷而漫长,春日姗姗来迟。从当地人的心理出发,这个少女的心情是很有代表性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国风·郑风·子衿》

诗经 资料

《诗经》●国风·周南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葛覃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颓。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樛木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乐只君子,福履将之。

南有樛木,葛藟萦之。乐只君子,福履成之。

○螽斯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 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兔罝

肃肃兔罝,椓之丁丁。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肃肃兔罝,施于中逵。赳赳武夫,公侯好仇。

肃肃免罝,施于中林。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芣苡

采采芣苡,薄言采之。采采芣苡,薄言有之。

采采芣苡,薄言掇之。采采芣苡,薄言捋之。

采采芣苡,薄言袺之。采采芣苡,薄言(礻颉)之。

○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

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

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

矣,不可方思。

○汝坟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赪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迩。

○麟之趾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有狐

有狐绥绥,在彼淇梁。心之忧矣,之子无裳。有狐绥绥,在彼淇厉。

心之忧矣,之子无带。有狐绥绥,在彼淇侧。心之忧矣,之子无服。

《诗经》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编集 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两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汉书·艺文志》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诗经》305 篇的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和诗歌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而它包括的时间长、地域广,在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异的情况下,如果不是经过有目的的采集和整理,要产生这样一部诗歌总集是不可想象的。因而采诗说是可信的。②孔子删诗说。《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唐代孔颖达、宋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对此说均持怀疑态度。《诗经》大约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此时孔子尚未出生;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至鲁国观乐,鲁乐工为他所奏的风诗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说明那时已有了一部《诗》,此时孔子年仅 8 岁 。 因此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 。 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 ,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体例分类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 , 分为风 、 雅、颂三类。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 。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 , 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 ,《商颂》5篇 ,共40篇 。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从时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 ; 《 国风 》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当产生于春秋时期。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

思想内容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其中有些诗,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 》、《绵》、《皇矣》、《大明》等,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

有些诗,如《魏风·硕鼠》、《魏风·伐檀》等,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有些诗,如《小雅·何草不黄》、《豳风·东山》、《唐风·鸨羽》、《小雅·采薇》等写征夫思家恋土和对战争的哀怨;《王风·君子于役 》、《卫风·伯兮》等表现了思妇对征人的怀念。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西周时期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和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痛苦和灾难。有些诗,如《周南·芣苢》完整地刻画了妇女们采集车前子的劳动过程;《豳风·七月》记叙了奴隶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小雅·无羊》反映了奴隶们的牧羊生活。

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如《秦风·兼葭》表现了男女之间如梦的追求;《郑风·溱洧》、《邶风·静女》表现了男女之间戏谑的欢会;《王风·采葛》表现了男女之间痛苦的相思;《卫风·木瓜》、《召南·摽有梅 》表现了男女之间的相互馈赠;《鄘风·柏舟》、《郑风·将仲子》则反映了家长的干涉和社会舆论给青年男女带来的痛苦。另如《邶风·谷风》、《卫风·氓》还抒写了弃妇的哀怨,愤怒谴责了男子的忘恩负义,反映了阶级社会中广大妇女的悲惨命运。

艺术成就及其影响 《周礼·春官·大师》云:“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六诗在《毛诗序》中又作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例如《豳风·七月》、《卫风·氓》都是赋体:前者铺叙了奴隶春耕、采桑、纺织、田猎、造酒、贮藏和准备过冬等一年四季的全部劳动生活,表现了阶级的对立和奴隶们的悲愤之情;后者倒叙了弃妇与氓由恋爱到结婚直至被氓遗弃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弃妇的哀怨和决绝。又如《魏风·硕鼠》、《邶风·新台》都是比体:前者把剥削者比作贪婪的大老鼠;后者把淫乱无耻的卫宣公比作大癞蛤蟆;二者都寄寓了极大的讽刺之意。另如《周南·关雎 》、《魏风·伐檀》都是兴体:前者以贞鸟雎鸠的“关关”叫声起兴,联想起人的男女之情;后者以奴隶们的“坎坎”伐木声起兴,联想到奴隶主阶级的不劳而获。在《诗经》中,赋、比、兴手法常常是交替使用的,有“赋而比也”,有“比而兴也”,还有“兴而比也”。如《卫风·氓》是赋体,但诗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显然是“兴而比也”。另如《卫风·硕人》,用铺陈的手法描写庄姜美貌,但其中“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传神地表现出庄姜的天生丽质 , 这显然又是“ 赋而比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 ,《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诗经》的影响还越出中国的国界而走向全世界。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很早就传入汉文版《诗经》。从18世纪开始,又出现了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译本。《诗经》中的乐歌,原来的主要用途,一是作为各种典礼仪的一部分,二是娱乐,三是表达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但到后来,《诗经》成了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学习《诗经》成了贵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养。这种教育一方面具有美化语言的作用,特别在外交场合,常常需要摘引《诗经》中的诗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叫“赋《诗》言志”,其具体情况在《左传》中多有记载。《论语》记孔子的话说:“不学《诗》,无以言。”“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可以看出学习《诗经》对于上层人士以及准备进入上层社会的人士,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诗经》的教育也具有政治、道德意义。《礼记-经解》引用孔子的话说,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论语》记载孔子的话,也说学了《诗》可以“远之事君,迩之事父”,即学到事奉君主和长辈的道理。按照孔子的意见(理应也是当时社会上层一般人的意见),“《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意思就是,《诗经》中的作品,全部(或至少在总体上)是符合于当时社会公认道德原则的。否则不可能用以“教化”。

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就孔子所论来推测当时人对《诗经》的看法,他们所定的“无邪”的范围还是相当宽广的。许多斥责统治黑暗、表现男女爱情的诗歌,只要不超出一定限度,仍可认为是“无邪”即正当的感情流露。第二,尽管如此,《诗经》毕竟不是一部单纯的诗集,它既是周王朝的一项文化积累,又是贵族日常诵习的对象。所以,虽然其中收录了不少民间歌谣,但恐怕不可能包含正面地、直接地与社会公认的政治与道德原则相冲突的内容。

秦代曾经焚毁包括《诗经》在内的所有儒家典籍。但由于《诗经》是易于记诵的、士人普遍熟悉的书,所以到汉代又得到流传。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齐之辕固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简称齐诗、鲁诗、韩诗、毛诗(前二者取国名,后二者取姓氏)。齐、鲁、韩三家属今文经学,是官方承认的学派,毛诗属古文经学,是民间学派。但到了东汉以后,毛诗反而日渐兴盛,并为官方所承认;前三家则逐渐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传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的传本。

诗经全文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在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

《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

 提取码: cjys

相关文章

感动人心的关于母爱的诗歌赏析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情感之一,她是一种无私的、无条件的、永恒的爱。母亲的爱是一种特殊的情感,她们不仅仅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更是我们成长...

励志文章 2024-04-06 阅读2 评论0

垃圾分类的好处有哪些?

本文目录一览垃圾分类可以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垃圾分类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垃圾分类可以降低垃圾处理成本...

励志文章 2024-03-23 阅读5 评论0

感恩父母作文

人生中最伟大、最无私的爱,莫过于父母之爱。他们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为我们付出了一切,教会我们如何生活、如何爱人、如何做人。我们...

励志文章 2024-03-23 阅读7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