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篱茅舍(竹篱茅舍自甘心全诗)

茜熙 2023-03-24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诗句“竹篱茅舍,淡烟衰草孤村。”的意思及全文赏析

作者:白朴

出自元代白朴的《天净沙·冬》

一声画角谯门,丰庭新月黄昏,雪里山前水滨。竹篱茅舍,淡烟衰草孤村。

【赏析】

这首小令运用诗歌创作的传统手法,构成了诗的意境。王夫之云:“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白朴的这首小令,在情、景之间,正追求着“妙合无垠”的境界。

此曲选择一个黄昏的城郊作为描绘冬景的具体环境。冷月黄昏,雪山水滨,已是清寒凛冽;淡烟衰草,茅舍孤村,又显寂寥冷落,更有谯门一声寒角,平添一分悲凉,空气中弥漫的是孤寂和无助的忧伤。它与《天净沙·秋》的写法上相近。其一,都是字字写景,全未直接抒发、陈述作者的情感。作品所要表现的情绪意蕴,是在对景物的描述中透露、折射出来的。其二,也都是通过一组自然景物的意象组合,来构成一幅富有特征的画面。另外,这支曲子所表现的情感,也不是一时一地有特定具体内容的情感,它所传达的,是一种情调,一种意绪,一种内心状态。从时序上说,《天净沙·秋》写了落日残霞,而这首曲子写的是落日已经隐没山后,新月已经现于天际。从“秋”到“冬”,从“情”到“景”,都是从寥落、凄清进一步发展为悲凉和无望的孤寂。人们或许可以把《天净沙》四首,不仅理解为对季节更替的描绘,而且进一步理解为对情感和人生体验,从欢快而明净到寥落、孤寂之间的发展。这样,这四支曲子所构成的便是内部情感联系的整体了。

参考资料:

1、

么书仪

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173-174

“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的作者是谁?全诗是什么?

原文:

《梅》 宋代  王琪

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

释义:

(梅)品质高洁不受半点世间尘埃的侵染,植根于竹篱畔,茅舍边也淡然受之不以为意,只是无端端受到了(诗人)林逋的赏识喜爱,而被众多的墨客骚人吟诵至今。

竹篱茅舍的意思

竹篱茅舍的意思:指乡村中因陋就简的屋舍。

竹篱茅舍,汉语成语,拼音是zhú lí máo shè,意思是常指乡村中因陋就简的屋舍。

出自: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四回:一处是金粉楼台,一处是竹篱茅舍;一处是桃柳争妍,一处是桑麻遍野。

近义词:因陋就简

因陋就简,汉语成语,拼音是yīn lòu jiù jiǎn,原意是因循原来的的简陋,不求改进;后指就着原来简陋的条件办事。

出处: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苟因陋就寡,分文析字。烦言碎辞,学者罢老且不能究其一艺。”

用法:作谓语、状语、定语;用于处事。

竹篱茅舍是什么意思

竹篱茅舍的解释

常指乡村中因陋就简的屋舍。 宋 张升 《离亭燕》词:“蓼屿荻花洲, 掩映 竹篱茅舍。” 清 程麟 《此中人语·抚松轩诗稿》:“村店青旗卖酒家,竹篱茅舍路三叉。”

词语分解

竹篱的解释 用竹编的 篱笆 。《南史·王俭传》:“ 宋 世,宫门外六门城设竹篱。” 南唐 李中 《寄刘钧秀才》诗:“野鸟穿莎径,江云过竹篱。” 洪深 《香稻米》第二幕:“ 黄二官 家的门外稻场,四面有疏疏的竹篱围着 茅舍的解释 茅屋;草屋茅舍无烟。;;《 聊斋 志异;促织》详细解释亦作“茆舍”。.茅屋。《三国志·蜀志·秦宓传》:“ 宓 称疾,卧在茅舍。” 宋 辛弃疾 《 念奴娇 ·西湖和人韵》词:“茆舍疎篱今在否?松竹已非 畴昔 。

竹篱茅舍下一句是什么

竹篱茅舍”下一句是:“酒旗沙岸”,这是出自于宋朝曹组所著的《青玉案·碧山锦树明秋霁》。

青玉案·碧山锦树明秋霁

碧山锦树明秋霁。

路转陡、疑无地。

忽有人家临曲水。

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

凄凉只恐乡心起。

凤楼远、回头谩凝睇。

何处今宵孤馆里。

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曹组,北宋词人。生卒年不详。字彦章。颍昌(今河南许昌)人。一说阳翟(今河南禹州)人。曾官睿思殿应制,因占对才敏,深得宋徽宗宠幸,奉诏作《艮岳百咏》诗。约于徽宗末年去世。存词36首。曹组的词以"侧艳"和"滑稽下俚"著称,在北宋末曾传唱一时,浅薄无聊者纷纷仿效。但在南宋初却受到有识者的批评,甚至鄙弃。一些词描写其羁旅生活,感受真切,境界颇为深远,无论手法、情韵,都与柳永词有继承关系。

相关文章

你知道哪些关于桃花的诗句吗?

桃花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象征,它代表着美好、幸福和爱情。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桃花也是一个经常被提及的主题。许多著名的诗人都在他们的...

祝福语大全 2024-04-06 阅读2 评论0

什么是中华美德故事?

中华美德故事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一种讲述人物的故事,强调人物的美德和高尚品质。这些故事通常是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

祝福语大全 2024-03-22 阅读11 评论0